精选文章

倾听是父母 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发布日期:2020-03-05 11:49:22 浏览次数:239

 

 

在行动教练的课程中,我们系统的学习了深度倾听的策略和方法。那么行动教练的深度倾听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反应式倾听有何异曲同工之处呢?

 

 

反应式倾听基于对来访者的信任,相信来访者本身具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他只是被卡住他的情绪所阻碍,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障碍,又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来访者是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

深度倾听就是要听到他人被卡住的情绪和需求,通过梳理让对方自己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事实上他们自己都知道答案。

深度倾听也是同理心倾听的标志和法宝,更是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佐证一下:深度倾听的核心是确认(封闭式问题),表示你理解对方语言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对方      心理反应就是:原来你懂我的。

 

1

 

七岁的格洛里亚回家时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父亲,她的朋友多丽是如何从人行道被推到积满雨水的沟里去的。

她的父亲没有追问事件详细的情形,也没有威胁说要惩罚冒犯多丽的人,只是对女儿此时的感受回答了她,他说:这件事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对做这件事的男孩子很生气,现在你还在生他们的气呢?

对这些话,格洛里亚深有感触地回答说:是的!当她的父亲说:你担心他们也会这么对你吗?格洛里亚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让他们试试!我会把他们一起拖下水,那一定会溅起水花呢!她想像着那幅画面,然后大笑起来。

这段谈话以开心结束,它原本可能会成为一场应该如何帮助多丽自卫的、毫无用处而又冗长的说教。

 

 

 

十岁的哈罗德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抱怨。

哈罗德:多么痛苦的生活啊!老师说我是骗子,只是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家庭作业,她冲我嚷嚷,她确实在嚷!她说她要给你写条子。

   妈:你觉得你今天很倒霉?

哈罗德:确实是的。

    妈: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做骗子一定让你尴尬极了?

哈罗德:确实很尴尬。

    妈:我打赌你心里一定骂了她几句!

哈罗德:是的!你怎么知道?

    妈:当有人伤害了我们时,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哈罗德:我感觉轻松多了。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倾听并理解他们

/var/folders/jp/mcq19tz92671qr2vftdkcc5h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安娜贝尔:我的运气总是不好。

       妈:你真的那么想?

安娜贝尔:是的。

       妈:所以当你参加一个比赛的时候,你心里会想:我不会赢的,我没有那个运气,是吧?

安娜贝尔:是的,我就是那么想的。

       妈:在学校里,如果你知道答案,你会想,今天老师不会叫我回答问题的。

安娜贝尔:是的

       妈:我想你可以告诉我更多的例子。

安娜贝尔:当然,就像……(孩子举了一些例子。)”

       妈:你对运气的想法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发生了你认为运气不好的事情,或者运气好的事情,来告诉我,我们可以讨论讨论。

这样的谈话可能不会改变孩子相信自己运气不好的想法,但是,她可能会觉得有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3

 

 

我们再看看身边里一个我熟悉的老师的分享:

两岁的女儿说妈妈我不想你去上课,我想你在家陪我,妈妈听完后告诉她,不行,妈妈得去上课,我陪不了你,爸爸陪你,女儿听完还是大哭

这位妈妈去学习了倾听技术后非常兴奋地分享了她后来倾听女儿的过程。

还是一件事,但这次临睡前,她主动和女儿进行了一场沟通:宝贝,明天妈妈还是要去上课

女儿刚开始也开始抗拒,说不要。

这位妈妈,这次真的开始倾听了,哦,你不要妈妈去上课,是想妈妈在家陪你,对吗?

女儿说,是的。

妈妈继续说,你想让妈妈陪你,可是妈妈明天还是得去上课啊?

然后很意外的,这位两岁多的小女儿开始想了好几个办法,比如让爸爸去上课,比如妈妈带我一起去上课。

这位妈妈又再次倾听了几句孩子后,和宝贝解释了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但是妈妈答应宝贝早点回家,陪宝贝一起玩耍。

然而令这位妈妈兴奋的是第二天的早上,孩子在她要离家之前,主动和她摇摇手说再见。

而在前一天,孩子是哭闹着不肯让妈妈走。

 

 

再接着看看其他一些普通倾听和深度倾听对比的案例。

 

普通倾听:

四岁半的儿子说:妈妈我最喜欢超车了。

妈妈:超车?超车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能随便超车。

儿子:不嘛,我就是喜欢超车!

然后就开始发脾气。妈妈就觉得不能理解。

深度倾听:

儿子:妈妈,我最喜欢超车了。

妈妈:哦,是吗?

儿子:我就最喜欢在家里玩玩具超车和电视里的赛车。

妈妈:嗯,我知道啦。

 

普通倾听:

玩具倒了,很快就去安慰孩子。

儿子:积木倒了,我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没关系,妈妈帮你扶起来。

儿子:不要,我就是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抓耳挠腮)

深度倾听:

儿子:积木倒了,我不要积木倒掉。

妈妈:宝贝,积木倒了你很难过?

儿子:嗯。

过了两分钟,儿子:那我把他重新搭起来。

/var/folders/jp/mcq19tz92671qr2vftdkcc5h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gif&wxfrom=5&wx_lazy=1

孩子放学回来说在外边和别人打架了,那你该如何倾听呢?

儿子:妈妈,我今天在外边跟别人打架了!

妈妈:噢,打架了?

儿子:嗯,他想骑我的自行车,我没同意,他就说你那个破车,最多一百块,我说不,我花一千块买的

然后,他就用脚踢了一下我车,我很生气,就对他说你再踢一下,结果他就又踢了一下,我实在不能忍受了,就踢了他balabala开始描述怎么打起来)……

妈妈:嗯,真的很生气?

儿子:骂我都可以忍,但是踢我的车,我很爱惜自己的车,肯定不能忍让了。

妈妈:踢你的车,让你简直无法忍受了吧?

儿子:是啊,就算是打死他,也是他自己的问题。

妈妈:噢,你觉得打死他,也是他自找的?

儿子:就是自找的,那跳楼的人,跳下去摔死了,也不能怪楼房啊,楼房只是给他提供了高度,也没让他跳下去。

妈妈:(沉默,点头)

儿子:妈妈,要是把打死了,警察会来抓我吧。

妈妈:是的,打死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听上去你有一点担心?

儿子:噢,我倒是不会把他打死,妈妈,会不会打成脑震荡啊?

妈妈:担心对他的伤害有点儿严重。

儿子:嗯,不过应该不会,(开始描述,自己出手出腿的时候还是注意了力度,没有像最初那样凶猛了)

妈妈:其实并不是真的伤害到他?

儿子:是啊,可是他的话太让我生气了。

妈妈:(点头)

儿子:哎,下次再碰到这样的人,我都不会理他的,无聊!

妈妈:好像和他较真也没什么意思,是吧?

儿子:嗯,的确是。

 

所以,当孩子说起或询问一件事情时,最好的反应通常是不要针对事件本身,而是要针对事情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这需要父母放下自己的评判,深度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以确认的方式表示你正在或已经理解对方,这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礼物。

毕竟,在互联网的时代,懂我爱我更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