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从“生存”到“生命”

发布日期:2014-02-17 00:00:00 浏览次数:819

从“生存”到“生命”

曹宇红

 一天傍晚,老公与我分享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最初的十年是“生存阶段”,不得不去干某项工作接下来的十年是“生活阶段”,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工作最后的十年才能到“生命阶段”,思考自己职业的兴趣和价值何在?

因此,现在许多80、90后年轻人频繁地跳槽――只讲薪水、不论主义;只讲实实在在的、不谈虚头巴脑的。因为,他们尚处在前十年的“生存阶段”。 听此解释,我有一些认同,也有一丝疑惑,“生存”“生活”和“生命”――这三种阶段是线性、递进的吗?还是系统性、可以彼此兼容的?似乎,我本人更倾向于后一种。

小时候,我听过一部广播小说《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在年轻时离开农村的家,去县城里当煤矿工人,每月累死累活挣十几块钱,应该是在典型的“生存阶段”。可是这个年轻人从不觉得自己“矮人一等”,每周五下班后,全身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衫,“完全褪去了煤黑子的模样”,和当记者的女朋友美美地谈恋爱。少平喜欢自己的矿工生活,简单而公平。后来,在一次洪水中,少平的女友遇难了。再后来,少平自己遇到了矿难,身体残疾了。最终,他和另一位遇难矿友的妻子结婚了,帮衬妻子、教育继子,过着平凡而温馨的日子。在少平一直奋斗却始终平凡的人生中,虽然也有“生存”的纠结,但总是洋溢着“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张力。

在一次给国企管理层的培训中,我让大家给自己职业的“动力系统”打分:身体动力(为了薪水和职位)头脑动力(为了学习和创造)情感动力(为了认可和尊重)精神动力(为了价值和意义) 不少人给自己的 “身体动力”打了85%-90% 也有人给自己的“情感动力”打了70% 几位年轻的管理者在“头脑动力”上打了60% 两位高管在“精神动力”上打了40%-55% 接下来,我请大家思考一下:假如,另一家公司给你月薪增加800元,你会走吗,为什么?假如,你学到了越来越多的本事,但对公司的价值观并不认同,你会怎样?假如,你特别想邀请一位人才加入公司,你会从公司的哪些方面触动他呢?假如,你们公司的职位和薪资增幅冻结了,今后,你将如何有效地激励团队? 通过以上询问,我希望大家有所觉察: 每一个人都是受“综合的动力系统”所激励――身体、头脑、情感和精神。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尽管动力系统的比例不同,但不会只有一种动力。即便在“生存”状态下,我们也可以主动地激发“生活”和“生命”的能量,为艰难的“生存”状态添加一些明亮的色彩。